【记者 王雪峰 发自上海】2025年夏日的晨光中,74岁的摄影师陈建国第428次拍摄外滩12号海关大楼的钟楼。他的相册里收藏着从1979年柯达胶片到如今8K数字影像的完整视觉档案,这个习惯持续了整整46年。"钟声没变,但钟楼背后的天际线每天都在生长。"老人指着陆家嘴方向正在施工的480米北外滩中心说道。
这种新与旧的对话,正是上海城市演进最生动的注脚。2023年启动的"外滩第二立面"改造工程,让这片1.5公里长的滨江区域成为全球罕见的建筑史教科书。负责项目统筹的上海市住建委副主任李颖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:0.33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着33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、52栋百年历史建筑,其建筑风格涵盖哥特复兴式、巴洛克式、装饰艺术派等24种流派。
爱上海419论坛 "最困难的是修复1929年落成的和平饭店铜绿色金字塔顶。"项目古建修复顾问、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常青告诉记者,"我们采用无人机三维扫描发现,原铜皮厚度仅0.8毫米,必须定制含锡量12%的青铜合金板材"。而在30公里外的临港新片区,他带领的团队正在试验更具颠覆性的建筑语言——即将开工的"星空之境"天文馆将运用记忆合金材料,其穹顶可随日照角度自动开合。
这种时空并置的张力,在愚园路历史风貌区体现得尤为精妙。红砖老洋房"岐山村"里,居民仍保持着用搪瓷盆晾晒梅干菜的传统;一墙之隔的创邑SPACE园区,90后设计师们正在AR装置上重构石库门元素。静安区文旅局最新统计显示,全区137处文保建筑中,68%已实现"功能性再生",其中由荣宗敬旧居改造的Prada荣宅年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。
夜上海最新论坛 城市记忆的延续不仅在于物质载体。在徐汇区天平街道"66梧桐院",82岁的沪剧名家茅善玉每周三都会来教孩子们唱《罗汉钱》。这个由1926年修道院改建的社区文化空间,2024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"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"。"梧桐树下的吴侬软语和咖啡香从不冲突。"茅善玉说着,指了指窗外正在拍摄短视频的汉服爱好者。
上海龙凤千花1314 随着《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》修订版即将实施,更多创新实践正在酝酿。黄浦区规划展示馆的沙盘上,南京东路步行街将新增7条"城市毛细血管";虹口区提篮桥历史片区计划引入"数字孪生"技术;而青浦长三角数字干线沿线,已建成21个江南水乡风貌数字化保护样本。
"上海的特殊性在于它始终在解一道多元函数题。"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蒯大申评价道,"既要满足全球城市的效率需求,又要守护市井生活的烟火气,还要为未来预留变量空间。"正如外滩防汛墙上的刻度标记,既记录着1998年特大洪水的历史水位,也标注着应对2100年海平面上升的预案高度。
(本文采写过程中得到上海市档案馆、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支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