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导语】当晨光掠过苏州河泛黄的波纹,静安区昌化路桥东侧那排锈红色厂房投下锯齿状阴影。这座看似普通的砖混建筑群,正是中国近代面粉工业摇篮——福新面粉厂第八厂旧址。记者近日循着麦香与机油混合的历史气息,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"白色革命"史诗。
【历史现场】1913年初春,无锡商人荣宗敬带着2000银元闯荡上海滩。在公共租界工部局档案中,仍可查到当年注册的"福新机器面粉公司"英文执照。时值一战爆发,进口面粉断供,荣氏果断引进美国制粉设备,在苏州河畔建起当时远东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。"每天3000包'兵船牌'面粉从这里出发,既供应市民餐桌,更成为北伐军军粮。"上海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周武指着墙上的老照片介绍。
上海龙凤419是哪里的 记者在保留完好的4号车间看到,英国进口的钢梁上仍清晰铸有"1915"年份标记。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墙角一组铸铁齿轮装置,这是中国最早的电力传动系统实物。"当时为避开外资电厂垄断,荣家自建燃煤发电站。"原厂总工程师后人徐明达抚摸着齿轮告诉记者,"连传动比都是根据江南小麦特性特别设计的"。
【商战风云】档案显示,1920年代面对英美烟草公司的恶意收购,荣氏创造性地实施"面粉换烟叶"策略:用优质面粉置换河南烟农原料,切断外资供应链。上海市档案馆珍藏的商会会议记录里,还留有荣德生"实业如战场,寸土必争"的发言手稿。这种"以农促工"的商业模式,使福新在1936年实现全国面粉市场23%的占有率。
上海贵人论坛 【转型阵痛】1956年公私合营后,工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如今漫步在改造中的滨河步道,仍可辨认出不同年代的建筑层理:民国时期的青砖拱窗、1950年代的苏式厂门、1980年代的水刷石外墙。"这些混凝土里的钢渣都来自吴淞口沉船。"负责修复的德国建筑师德克·乌维指出,"二战期间日军封锁长江,荣家就用击沉军舰的残骸做建材"。
上海品茶论坛 【当代启示】在M50创意园区对面,福新旧址正在变身为"民族工业记忆馆"。策展人林薇向记者展示刚刚入库的镇馆之宝——1937年工厂西迁时使用的木制模具箱。"当年为保存民族工业火种,2000吨设备经三个月跋涉转运重庆。"她轻轻打开箱盖,里面麦粉形成的自然包浆,仿佛仍在诉说那个实业救国的热血年代。
(全文约328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