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记者 王晓阳 上海报道】2025年第二季度,上海"15分钟社区生活圈"覆盖率达98%,较2020年提升23个百分点。在静安区江宁路街道,记者看到这样一个场景:早上送孙子到社区托育点后,张阿姨步行8分钟到社区食堂吃早饭,顺路在智慧药房取药,下午到社区文化中心参加编织课。"所有需求步行15分钟内都能解决。"这折射出上海社区建设的深层变革——从硬件配套到服务升级的全面进化。
一、服务集成:从单一功能到复合体验
徐汇区田林街道的"邻里汇"3.0版本,将养老、医疗、教育等12类服务整合在一栋楼内。"早上体检、中午就餐、下午活动,一站式解决。"街道主任李敏介绍。这种"服务综合体"模式已在全市推广,平均为居民节省通勤时间45分钟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错时共享机制。浦东新区联洋社区将学校体育场、企业停车场等资源向居民开放。"周末能用学校游泳池,太方便了。"居民王先生说。2025年,全市共享设施达1.2万处,利用率提升至78%。
新夜上海论坛 二、空间重构:从钢筋水泥到人文温度
虹口区凉城新村的口袋公园,由废弃变电站改造而成。"我们保留了工业遗迹,添加了适老化设施。"设计师林峰说。这样"见缝插针"的微更新,全市已完成572处,新增公共空间86万平方米。
长宁区愚园路的"艺术弄堂"计划,邀请艺术家与居民共同创作墙绘。"老房子有了新生命。"策展人陈洁说。此类社区美育项目覆盖率达65%,较2020年翻番。
上海龙凤419油压论坛 三、智慧赋能:从人工管理到数字治理
杨浦区四平路的"社区大脑"系统,实时监测独居老人生活状态。"水电数据异常会自动报警。"工程师张伟演示道。这套系统已预警紧急情况237次,响应时间缩短至8分钟。
普陀区万里街道的"一键通"平台,整合了12345热线、物业报修等渠道。"拍照上传,2小时就有反馈。"居民李阿姨点赞。2025年,全市社区数字化平台覆盖率已达100%。
上海花千坊419 【专家视角】
复旦大学教授于海指出:"上海'15分钟生活圈'的实质是城市治理单元的精细化,这种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正在重塑超大城市的发展逻辑。"
【记者观察】从柴米油盐到诗与远方,从物理空间到数字生态,上海的社区建设正在书写一部现代都市的"清明上河图"。在高效与温情之间找到平衡点,这或许就是特大城市治理的终极追求。(完)